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建设 与世界领先企业合作发展

2023-04-19 17:16:46 来源:人民网
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建设 与世界领先企业合作发展

  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与世界领先企业一起合作发展。特斯拉来中国建厂,本地产特斯拉离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近

  1月7日,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开工建设。本地产特斯拉离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近。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总投资达500亿元人民币,一期投资预计为160亿元,按计划,初期将先建成组装产线,随后推进特斯拉国产化进程。一期项目建成后,生产车型包括Model 3和Model Y,目标年产25万辆纯电动整车。

  2018年7月10日,美国特斯拉公司与上海市及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仅过去3个月,10月17日,特斯拉公司与上海市规土局就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创造了上海外资项目从签约到土地出让的最快速度,也标志着特斯拉项目实质落地。5个月后,工厂正式开工。从签约,到工厂正式开工,特斯拉正加速往前推进。

  中国是特斯拉最大的目标市场,但近年来,特斯拉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汽车业资深评论员俞凌琳认为,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扩大产能已成为特斯拉的重要议题。在目标市场建立工厂,不仅可以解决产能问题,离客户更近,减少物流时间和成本,甚至可获得更多的投资。

  不少人担心,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投产之时,中国本土新能源车可能会遭受打击。果真如此吗?

  浦东新区区委常委、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陈杰认为,我国有巨大的新能源车市场需求,容得下多样的新能源车型,完全不必固步自封,应该大胆开放引进。特斯拉对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会有,但这种冲击有利于中国新能源车的进步与崛起。

  “中国其他品牌要想争夺市场,必须与特斯拉进行对标,无论是产品性能,还是用户体验,这对整个产业有很大促进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说。

  在汽车业人士看来,特斯拉来中国建厂,是上海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标杆。2018年7月,上海发布了100条开放新举措,引入国外新能源汽车是其中之一,而特斯拉是最先落地的一个。俞凌琳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上海大力支持,鼓励创新,张开双臂欢迎全球企业。

  特斯拉进入上海,对临港地区的产业转型也有重大意义。临港从前的产业是重型制造,包括钢铁、重工装备等。过去几年,临港完成了第一次产业转型,逐步由传统制造向高端、先进制造转变,集聚了一大批先进制造企业。但是,要再向智能、绿色制造转型,又面临许多新挑战,必须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与世界领先企业一起合作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朝闻天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猜你喜欢

十万左右的新能源车有什么推荐的?

在如今的汽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热度持续升温,尤其是价格在十万左右的车型更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对于预算有限但又想尝试新能源车的朋友来说,选择一款性价比高、品质可靠的车型至关重要。我们就来聊聊几款

6天前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未来出行的革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正迅速成为汽车行业的新宠。它们以其环保、节能的特点,在减少碳排放、缓解能源危机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也引领着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革命。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呢?

6天前

新能源车标大全图片及名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各种品牌和车型层出不穷。从特斯拉到比亚迪,从蔚来到小鹏,每一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标志和设计理念。特斯拉的“T”型标志简洁明了,象征着速度与科技;比亚迪的“BY

6天前

最高续航510km比埃安Y少,比亚迪元PLUS还是值得买吗?

在电动车市场,续航里程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最近有数据显示,比亚迪元PLUS的续航里程为510公里,虽然比埃安Y稍逊一筹,但依然有不少人认为它值得购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续航里程

6天前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与未来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从纯电动汽车到混合动力车,再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新能源汽车的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就让

6天前

EV车型零百加速2.7秒,比亚迪汉L首发亮相

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速度与激情从未缺席。比亚迪携其全新力作——比亚迪汉L震撼登场,这款电动轿车以惊人的2.7秒零百加速成绩,再次刷新了我们对“快”的认知。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飞跃,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

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