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月 8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 7 月 7 日,达美航空 DL1334 航班(亚特兰大→劳德代尔堡)在空中遭遇惊魂一幕,因一名乘客的便携式电池(充电宝)起火,机组果断采取紧急措施,成功迫降迈尔斯堡西南佛罗里达国际机场(RSW)。
该航班上共有 185 名乘客与 6 名机组人员,涉事飞机为注册号 N659DL 的波音 757-200.其机龄已达 35.1 年。事发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迅速介入,目前正在对这起事件展开全面调查。
值得注意的是,FAA 此前调查数据显示,从 2015 年到 2024 年,美国航班锂电池事故数量惊人地增长了 388%。进入 2025 年,形势依旧严峻,截至目前已发生 34 起电池相关事故,其中 11 起与便携式电池有关,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达美航空发言人就此次事件回应称,当航班从佐治亚州亚特兰大飞往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国际机场途中,客舱内突发火灾,空乘人员反应迅速,第一时间扑灭了由疑似个人电池起火产生的火焰。不过,由于飞机内残留烟雾,出于对乘客与机组人员安全的谨慎考量,航空公司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随后按照应急程序,将飞机转飞至 RSW 机场。
此次事件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期国内民航在充电宝携带方面的严格新规。上个月,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 6 月 28 日起,明确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飞机客舱属于增压环境,在飞机起降过程中,客舱压力从起飞前的 1 个大气压,降至巡航时的约 0.6 个大气压,降落时又逐渐回升至 1 个大气压。在这种压力频繁变化的环境下使用充电宝,其内部锂电池极易发热,大大增加了自燃的风险。因此,即便符合携带标准的充电宝,在飞行过程中也严禁使用。
随着全球航空出行的日益频繁,充电宝等锂电池设备的安全问题愈发凸显。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旅客,都应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守护蓝天之上的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朝闻天下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